堵疏结合实现“人机共舞”(人民时评)

发布时间:2024-06-04 22:04:27 来源: sp20240604

  应用不等于滥用。合理善用,才能实现“人机共舞”。对学术写作而言,AI理应是“助手”,而非“替身”,更不应沦为学术不端的“帮凶”

  

  近期,许多高校发布论文写作规范时,对人工智能(AI)的应用设定了明确规则,禁止利用AI实施学术不端行为,并规定了AI生成内容检测、学生自查自纠、教师专项指导等配套机制。这些举措,有利于规范AI的应用,确保学生自主完成论文。

  在学术写作中,AI的“双刃剑”效应尤为明显。一方面,AI根据指令进行“跨领域、跨语言、跨体裁”的信息整合,可以在资料整理、图表制作、语法检查等方面完成大量简单、初步、重复性的工作,也有助于激发灵感创意、拓展视野思路,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学术研究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面对专业学术问题,AI的“作答”时常“不走心”“不靠谱”,存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倒果为因等错误。“一键生成”的文章,大多存在千篇一律、言之无物等问题。更为严重的是,这也容易诱发剽窃和侵权等乱象,背离学术研究的宗旨,干扰误导后续研究工作,甚至引发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等方面的风险隐患。放任AI学术写作野蛮生长,将会助长投机取巧、惰于思考的风气,导致学术精神、研究能力、教育质量的滑坡。

  面对AI浪潮,应该与时俱进、拥抱变化,也需要扬长避短、兴利除弊。应用不等于滥用。合理善用,才能实现“人机共舞”。对学术写作而言,AI理应是“助手”,而非“替身”,更不应沦为学术不端的“帮凶”。可以用它来查漏补缺、提高效率,但绝不能用来捉刀代笔、造假作弊;可以用它来做简单重复的事,但绝不能把创意、想象和逻辑的建构也全都让渡给AI。

  有鉴于此,对论文写作使用AI应该加强监管,采取有堵有疏的平衡之道。有学者建言,学生在人工智能辅助学习的过程中应当追求“可解释性”,比如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出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不能是任凭AI随机生成的东西,而是学生经过思考和主动学习的结果。一些高校和期刊规定AI生成内容在学术作品中的比例上限,反对完全依靠AI来确定写作思路、完成作品关键部分。这些具体要求,在清晰厘定AI学术写作边界方面不失为有益探索。在严禁代写、堵住风险的基础上着力规范应用,体现了平衡包容、精准治理的思维,有利于兼顾发展和安全、活力与秩序。

  当前,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机交互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人机共舞”不断涌现更多可能性,新的规则和范式理应未雨绸缪。相信,在堵疏结合、完善规范的思路下,“AI向善、学术向好”的良性循环将得以形成。“人”的领舞和“机”的伴舞,将会更加和谐、更为精彩。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9日 05 版)

(责编:赵欣悦、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