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19:34:04 来源: sp20241205
中新网 河池11月1日电 题:广西千年铜鼓重获“新生” “敲响”中国与东盟文化交融音符
作者 韦佳秀
施令鼓、福神布袋鼓、祭祀祈福葫芦鼓......在广西河池市东兰县的东兰民间铜鼓收藏馆内,整齐陈列着东汉以来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铸造的铜鼓藏品共150面。
近日,“2023年两岸媒体壮美广西行”采访团走进东兰民间铜鼓收藏馆,了解壮族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并现场观看铜鼓舞演出。
铜鼓是流行于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和祭祀用品,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据介绍,东兰县民间传承使用的铜鼓多达612面,占世界传世铜鼓总量的四分之一。
近日,在广西河池市东兰县,东兰民间铜鼓收藏馆馆长陈真阳为“2023年两岸媒体壮美广西行”采访团介绍该馆“镇馆之宝“,一面产于明朝的双面铜鼓。蒋雪林 摄民间铜鼓爱好者执着“守护”
东兰民间铜鼓收藏馆馆长陈真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间收藏馆是他的父亲陈耀灵留给他的“瑰宝”。
陈真阳介绍,陈耀灵收藏的部分铜鼓为周边村民赠送。20世纪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陈耀灵常常走村串户,用中医药壮瑶医药为村民治病。“一些村民知道我父亲喜欢铜鼓,就把家里的铜鼓作为报答赠予他。”
凭着对铜鼓的一份热爱以及传承铜鼓文化的一份责任,2011年,陈真阳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然而,经营铜鼓收藏馆并非一件易事。“今年以来,收藏馆的游客门票收入大概有两万元人民币,这对于日常维护所需投入的资金来说,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对此,陈真阳开始寻求新的出路,与当地铜鼓制造厂合作并进行铜鼓代售,缓解资金压力。
“在东兰县,每逢喜事都会敲打铜鼓,现在购买铜鼓的人越来越多。”陈真阳说,东兰县生产的铜鼓一部分是本地人购买,一部分销往云南、贵州等地。
近年来,当地出现多家铜鼓制造厂。东兰传承民间铜鼓厂的创办人罗明金说:“去年一共卖了2000多套(铜鼓),单是在东兰县就卖了500套。”
千年铜鼓重获“新生”
除了民间发力外,东兰县官方近年来高度重视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东兰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韦宛孜介绍,今年以来,东兰县结合戏曲进乡村活动,开展了18场月月铜鼓会,观看人数达40多万人次;在壮族蚂拐节期间,结合铜鼓文化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吸引游客驻足观看。
此外,东兰县采用“铜鼓+旅游”的模式,将铜鼓造型融入当地风光,打造红水河第一湾观景台;在东兰县巴畴乡巴英村打造蚂拐文化旅游景区,开发研学路线,让铜鼓文化迸发出新的活力。
韦宛孜表示,该县正致力于生产更优质的音乐铜鼓,培养精于弹奏音乐铜鼓的人才。目前音乐铜鼓的生产和演奏已有突破。
东兰县县城中学的数学教师谭安益、美术教师牙运永是东兰音乐铜鼓的制造者,他们制作的音乐铜鼓能够演绎完整的七声音阶,攻克了传世铜鼓音域窄、音阶不全的难题,让铜鼓可以演奏不同的乐曲,与更多乐器合奏。
近日,在广西河池市东兰县的东兰民间铜鼓收藏馆内,一场精彩的铜鼓舞正在上演。翟李强 摄当天,台湾自媒体人蔡如瑜走进东兰民间铜鼓收藏馆,学习敲击音乐铜鼓。她说:“我学了一首《水调歌头》,用第一次接触的铜鼓敲击出我熟悉的音乐,感觉很奇妙。”
蔡如瑜表示,通过传统民俗表演以及非遗文化展示,让她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我认为这种形式的文化体验,可以让两岸民众产生更强的情感链接。”她说。
中国与东盟铜鼓文化“交融”
“东盟10国中,有9个国家出土过铜鼓。”陈真阳介绍,中国的铜鼓和流传于东盟国家的铜鼓,在造型、式样、纹饰等特征上,有着很高的相似性。
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盟一些国家也有与铜鼓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的学者曾来到收藏馆参观。”陈真阳告诉记者,中国与东盟之间有着共同的铜鼓文化,也都同样面临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
韦宛孜介绍,今年12月下旬,东兰县计划举办红水河流域(广西)铜鼓文化论坛,邀请广西、云南、贵州以及东盟国家的专家学者参会,共同探讨铜鼓文化发展。
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原理事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原馆长蒋廷瑜表示,中国与东盟可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举办铜鼓文化论坛,进行深入的探讨交流。“我相信,敲击铜鼓这种穿越了千年的声音,还将继续回荡在中国与东盟之间。”(完)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