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10:32:39 来源: sp20241127
厦门,这座鹭岛,始终在两岸交流交往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来此发展。一群年轻人从台湾踏海来到海峡对岸,他们或追随家人而来,或怀揣梦想而来,从踏上厦门那一刻起,他们的人生新“副本”就此开启。在厦门,这群台湾青年有所经历,有所感受,亦有经验想与后来者分享。
“两岸共话 融合发展”2023网络全媒体厦门行的主题沙龙在海沧举行
近日,“两岸共话 融合发展”2023网络全媒体厦门行在海沧区举行,在该活动的重头戏——主题沙龙上,厦门长庚医院中医科科主任郭子嘉、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社造员王嘉麟、福建海峡振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杨超闳、湾达人新媒体内容总监陈易群分享了他们跨海来到厦门打拼发展,融入大陆生活圈的故事,讲述了自己投身共同家园建设、参与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亲身经历。
郭子嘉:结缘中医 拓宽人生舞台
家人的一句话,一直激励着郭子嘉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郭子嘉说,她在台湾出生,在云林乡下长大。当知道自己有机会去北京读书,对大陆印象模糊且片面的她,心里既兴奋又紧张。
郭子嘉一直记得,家人告诉她,如果你有机会到外面,就要抓紧机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去看看别人都在做什么,不要把自己圈在小小的乡下。正是因为这样一句话,给了郭子嘉勇气,她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圈,用全新的视角来接触新事物。而这一次的选择,改变了她的人生方向。
2009年,郭子嘉如愿考上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中医学科,实现梦想的她,也开始慢慢爱上大陆的生活。读完本科,郭子嘉又考上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生,系统地学习了中医内科学和临床医学。
毕业后留在大陆工作,是郭子嘉“登陆”求学时就做的决定。“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完硕士,我很幸运地接到了长庚医院的offer。”郭子嘉说,为了方便与父母往来,她最终决定将与台湾一水相连的厦门作为事业奋斗的落脚点,她也对未来即将工作的所在地——海沧十分憧憬。
2018年来到厦门工作时,当时长庚医院的中医科还在酝酿期,郭子嘉选择成为一名“拓荒者”,与医院中医科共同成长。刚刚踏入社会的她,在科室筹备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心酸的事情。从医之路不易,郭子嘉也曾徘徊,但总是在自我建设后,坚定选择前行。
“相较于其他科室,长庚医院的中医科相当年轻,筹办的过程也很励志,这要感谢海沧区政府单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让我们中医药科室能够顺利成立,让医院的中医药事业可以开拓并发展。”郭子嘉说。
“在台湾,中医更多的是用在养生调理方面,而在大陆,中医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更多的中医方法可以广泛地运用到治疗疾病的层面。”郭子嘉说,大陆才是中医真正的发源地,应该让台湾青年中医师们多多了解大陆,来大陆研习中医。
目前,医院中医科每个月会与台湾长庚医院方面进行一至两次的线上学术交流,双方互相介绍自己碰到的新疾病,交流一些新的治疗方案和思路。
“来到厦门5年多了,说长不算长,说短也不算短。”郭子嘉说,她已然把自己当成了厦门人。郭子嘉很喜欢的一句话,“聚阳才能生焰 拢指才能成拳”,她说,在任何时候,两岸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团结”这个大背景,团结才是力量,大家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事半功倍。
王嘉麟:寻找乡愁 扎根海沧农村
公公家的一本族谱,撬动了王嘉麟想要寻根的心。
作为台湾少数民族的她,一直苦于没有家族谱系的记载,让她对自己的祖先来处困惑不已。偶然间,她得知先生的祖上来自海峡对岸的泉州南安,并在公公珍藏的家谱中有详细记载时,便萌生了寻根的念头。“看到这本族谱,我问我的爱人,难道你都不想去祖辈生活成长的地方看看吗?”王嘉麟说。
于是,2018年,两人踏上了祖国大陆的土地,来到泉州南安寻根。“我至今都忘不了,我先生和他的亲人们一起吃饭聊天的情景。”后来,王嘉麟把和先生一起到大陆寻根的故事写成了文章,并向金沙书院两岸散文奖投稿,还获得了奖项。
也因为这一段寻根之旅,王嘉麟途经了厦门,好朋友告诉她,“你一定要去海沧看看,这个地方很像你的家乡高雄。”
因为这样的机缘,王嘉麟来到海沧,从此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和高雄一样,海沧有山有海,有浓浓的人情味。”王嘉麟和爱人决定举家从台湾迁到海沧,没想到这一迁,不仅寻到了大陆的根,还寻到了他们一家扎根大陆的机会。王嘉麟一家很快融入了大陆的生活,她也成为了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的一名社区营造员。
王嘉麟就职的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是中国第一个由台湾青年创立的慈善基金会,秉持着社区营造“先造人再造物”的理念,带领村民参与村里的共建共治共享。在海沧赤土社,这座有着成片稻田的村庄里,王嘉麟穿梭于田间地头走访沟通,以温暖的笑容和超强的亲和力成为赤土村民的知心人,也带动村民自发地投入到村庄建设中。
因为台胞优惠政策,王嘉麟的小孩在海沧可以择校就读。当时,王嘉麟选择了农村小学青礁小学,当时还有北师大附校和外国语附小可以选择,这样的举动着实惊呆了身边的人。“因为我就住在青礁村,我对农村有着浓浓的情怀和乡愁。”王嘉麟说。
“基金会的理事长李佩珍曾说过,‘我们对脚下的路投入的情感有多深,路就能有多长’,这句话一直鼓舞着我扎根在农村。”王嘉麟说,“我相信,借助这个平台,吸引更多的台湾青年来到大陆扎根农村,而用这么温馨的方式‘以情促融’,可以搭建起两岸青年融合的新路径。”
杨超闳:商机无限 发现不一样的大陆
企业家的一次邀请,让杨超闳了解了不一样的大陆。
早在30多年前,还在读小学的杨超闳就与大陆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六年级的时候,父亲带着他第一次到大陆旅游。“当我第一次来到上海,再到去杭州看西湖,我才知道,原来大陆的风光,比在台湾课本中展示的要更美。”从此,“以后要到大陆多走走”的想法就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
杨超闳从2004年就开始创业,在台湾经营一个设计营销团队。2014年,机缘巧合下,他的设计作品在台湾被一位厦门企业家相中,在企业家的邀请下,杨超闳来到厦门帮忙设计规划,也开始从经济、商业的角度了解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大陆。
“当时,由于台湾媒体的片面报道和我的认知不足,让我没有太多关注大陆的经济发展情况,对来大陆发展的想法还不甚清晰。”杨超闳说,“一位台湾的企业家朋友告诉我,‘大陆是怎么样,与其听说或是传说,不如你自己眼见为凭’”。
于是,8年前,杨超闳从台湾高雄出发,跨海来到厦门。“我的祖籍在福建南安,我从小就对闽南有一份天然的亲切感,使我非常地喜欢厦门这个地方。”杨超闳说,“刚来厦门的时候,就感觉这样的一切都好,空气、风景、人文,都是我喜欢的样子。”
而到了厦门,杨超闳发现了一个经济充满活力,有着无限可能的大陆。2015年,杨超闳与几位合伙人共同创办了文化传媒公司,开始致力于两岸的文创设计工作。从那时开始,杨超闳便决定长期在厦门发展。
而后,也因为在厦门工作,杨超闳有了更多的机会到大陆走走看看,祖国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如今已经走过了全国17个省份。痴迷文化古迹的杨超闳,每到一个地方,必去当地的博物馆和图书馆,远在台湾的家人也因为他的描述,满心期待着每一次的大陆之行。
“大陆的市场很大、机会很多,有大量的商业活动和创业商机,在大陆发展也很有保障。”在杨超闳看来,台湾青年如果准备好接受更多的挑战,就赶快来大陆试一试、拼一拼。
“作为一个新厦门人,我很高兴我当初的选择没有让自己后悔。”杨超闳说,“也希望有更多的台青和台胞,能有机会到祖国大陆多看看,多走走,甚至是留下来发展。”
陈易群:“冒险”寻梦 展现融合的点滴
一个有些“冒险”的决定,让陈易群来到他完全不熟悉的城市寻梦。
两岸关系热络的那些年,赴台旅游的大陆游客比较多,家在台湾台南的陈易群接触到了不少大陆游客,也听说了不少关于大陆的故事,萌生了想要来大陆发展的想法。
“在2016年,那时候的信息资讯还没有现在这般发达,台湾媒体对大陆还是很多负面的报道,所以家里人很反对我的想法。”然而,陈易群不顾反对,只想到对岸那一片辽阔的土地上打拼。对他而言,这样的决定是有些“冒险”,但敢于尝试是年轻人该有的姿态。
那年,25岁的陈易群拖着两只26寸的皮箱,带上自己的全部家当,乘船跨海来到厦门闯荡。“当时,其实对这里很陌生,也不知道有什么没有什么。”当时在码头打车时,陈易群翻开了手绘地图,看到岛内有一条街叫“台湾街”,就和司机师傅说要到这个地方,作为其登“鹭”的第一站。
“那时候,我也还没找到工作,没有手机号码,不会叫餐,也不知道怎么坐公交。”因为带来的电磁炉插头不合,饿得不知道该怎么办的陈易群,厚着脸皮拿起酒店的电话打给自己投简历的公司,问HR经理能不能带他去吃饭。而接下来的故事,让陈易群觉得无比暖心,那位经理不仅带他去吃了饭,还帮他办了手机卡和公交卡,教了他一些在厦门生活的经验。
那一次,陈易群在厦门看到城市中不一样的温情,感受到这里的人对他的友善,也坚定了在此发展的决心。
当时,陈易群的爱人黄禹扉才刚满20岁,对他的大陆之行十分担心,一直纠结要不要跟来。陈易群每天跟她视频聊天,带她了解厦门良好的环境和友善的同胞。最终,黄禹扉鼓起勇气,跟随着跨出了那“冒险”的一步。
初来乍到,为了少走弯路,小两口选择先找份工作,先就业再创业。陈易群是编导专业出身,黄禹扉学的是表演艺术,他们拍过纪录片、做过直播带货,换了五六份工作,逐渐熟悉了大陆的新媒体行业情况。于是,他们一边上班一边“试水”自制短视频,收获了不少粉丝。
有了粉丝基础,二人抓住短视频发展的风口,成立了新媒体公司,于2019年正式踏上创业之路。他们用镜头记录在厦门的生活,以直观的视频、接地气的语言展现真实的厦门,讨论着交水电费、日常打车、便利店服务等生活琐事,展现融入大陆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让更多两岸同胞产生了共鸣。
七年来,厦门见证了小两口的梦想逐渐成为现实。陈易群说,他们想通过新媒体形式,让台湾的年轻人更深入地了解大陆的真实情况,感受到他们在大陆生活的丰满多彩。“希望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帮助更多台湾青年颠覆曾经的想法,接受两岸不太一样的生活,然后慢慢地接受融合,这也许就是我们做自媒体的意义所在。”陈易群说。 【编辑:姜雨薇】